李娜:天才球员“探路”体育职业化

2014年1月,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李娜再度拿下大满贯赛事冠军,成就自己职业生涯的又一个巅峰时刻。

  李娜:天才球员“探路”体育职业化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曹然 徐方清

  发于2020.1.20总第933期《中国新闻周刊》

  2004年,孙晋芳在武汉初次见到“大二学生”李娜时,这位22岁的武汉姑娘披着长发、面带笑容,“就是非常秀气、苗条的少女,像普通的大学生一样”。

  当时,孙晋芳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网管中心”)主任才几个月。在基层调研中,孙晋芳找各地各级网球运动管理干部、教练员和运动员“摸底”。几乎所有人都提到李娜,并希望这位网管中心的新领导将她动员出来,继续职业生涯。

  李娜6岁开始打球,17岁转为职业选手,当年就在双打比赛中七次夺冠,并入选国家队。2001年,李娜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拿下女单、女双、混双三个冠军。

  让外界大跌眼镜的是,次年,已经成为“国内头号女单”的李娜,在当打之年选择退役,去华中科技大学读书。

  “他们都对我说:李娜非常有天赋,又很年轻。”孙晋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说。孙晋芳几次到武汉,找李娜谈话,“可以说是三顾茅庐”。同年10月,李娜选择复出。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李娜的职业生涯屡创新高,最高排名曾达到世界第二。如今,即便已退役超过五年,李娜依然是国际体育界的明星人物。2019年7月,她成为首位入驻国际网球名人堂的亚洲运动员。12月,《网球》杂志评选过去十年最佳网球运动员,李娜与莎拉波娃、小威廉姆斯等对手兼老友一起入围。

  “我们要的不是待遇,而是尊重”

  在武汉初次见面时,孙晋芳和李娜一谈就是三个小时,这让当时的湖北省体育局领导颇感意外。他们此前曾找过李娜谈话,通常五分钟就结束了,双方很难沟通。

  孙晋芳先和李娜聊大学生活,李娜显得很轻松。“她越轻松,我越觉得她内心其实没有放下网球。”孙晋芳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道。

  这位在李娜笔下“说话做事风风火火”的前辈运动员随后直接切入正题:“很多人都说你有天分,打球是你实现自己的手段,你为什么不为自己打呢?”

  九年后,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写道:这是第一次有人告诉她,网球是可以为自己打的。

  和许多运动员一样,网球并非李娜自主选择的道路。5岁那年,她被羽毛球运动员出身的父亲送到体校读书,但被认为肩膀太宽、手腕不够柔韧,不适合打羽毛球。后来,教练说服了李娜的父母,让他们相信李娜在网球项目上会有更好的机会。但在当时,网球在中国还是一项少有人知的运动项目。

  “他们都同意我打网球,”李娜后来回忆道,“但没人问过我。”

  上世纪80年代,网球经历了这项运动项目自诞生以来的一次最大变革。1988年,汉城奥运会在时隔64年后再次将网球纳入奥运会项目,并允许职业网球运动员参赛。这是网球职业化道路上的一次飞跃,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刚刚诞生的女子职业网球,也随之成为女子网球运动的主流。

  有相关研究表明,如果网球教练员无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培养,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教师吴阳曾在论文中提到,运动员心理产生波动容易导致肌肉紧张,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失去精准性,而比赛中击球手感的微小偏差,就会导致击球失误。

  2001年全运会期间,有主管领导违背此前的承诺,临时将她和男友姜山的组合拆散,称如果服从安排,全运会亚军也可以享受冠军待遇。“我想他们弄错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要的不是待遇,而是尊重。”李娜在自传中写道。

  次年,釜山亚运会备战期间,李娜身体有恙且不适合吃药,医生对领导坦言,“她的身体状况真的不理想。”一位领导的回应是:“你只管给她打针就行了。”

  李娜打电话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站在了女儿一边:“我们不打了,身体是一辈子的。”

  釜山亚运会前夕,李娜打定了退役的主意。她没有和教练打招呼,直接把辞职信留在了宿舍里。

  “体育界有许多内情,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运动员与教练、领队之间的纠葛,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多年后,李娜在自传中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依然不能释怀。

  那届亚运会上,此前曾多次夺金的中国网球军团全军覆没,在全部七个小项都止步四强,跌入“历史最低谷”。

  “我们是项目中心,不是行政机关”

  正是在“釜山兵败”的背景下,孙晋芳走马上任网管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