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9点一上班,刘辉在办公室烧了一壶开水,可当他开完两个工作会议,有时间坐下泡茶时,这壶水早已凉透。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冰壶、轮椅冰壶比赛场地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场馆运行秘书长,刘辉早已习惯这样的忙碌,“为了做好冬奥会筹办工作,我们整个团队都保持着这样的状态。”
2019年12月,场馆运行团队入驻“冰立方”,过去一年多,他们经历了早期孵化阶段和计划阶段,完成了场馆空间与流线设计、人员物资计划和运营计划编制等工作,目前正式进入运行测试阶段。即将在今年4月举行的测试活动,是团队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根据计划,届时全国各省市冰壶队伍将在“冰立方”崭新的冰面之上竞技。
不过,由于疫情原因,准备这场测试活动并不容易,“国际奥委会拥有一套极其成熟的奥运会和冬奥会办赛时间表,以往筹备冬奥会,只要按照这个时间表,一项一项地完成各个‘里程碑’就可以,就像‘打卡’一样。但疫情让我们只能摸索出一套适应特殊时期的测试活动安排和时间表。”刘辉解释说,比如正常情况下,一支队伍往来赛场只需要一辆中巴车即可,但防疫需要保证社交距离,因此就很可能需要为他们安排大巴车通勤;再比如场地设计流线上,要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并保证热身区和冰壶手柄“一队一消杀”等。此外,还需要设计出合适的方案安排来京参赛运动员和裁判员进行隔离观察。刘辉说:“这些都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我们要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拿出一套细致的、能确保安全办赛的方案。”
记者昨天在“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办公区看到,为了这场即将来到的“考试”,43名工作人员和7名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有的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思考如何在保证办赛质量、测试效果的前提下简化办赛,减少参赛人员和工作人员感染风险;还有的认真研究疫情之下其他体育赛事的办赛经验,寻找可借鉴之处。刘辉对记者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战仍然是不确定性,“因为疫情,外国运动员很难来参赛,但如果到时候条件不允许,可能部分省市的队伍也无法来参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多手准备。”
除准备测试活动外,其他筹备工作也需要按时推进。在“冰立方”场馆运行团队办公区,记者看到一本3厘米厚的“OB手册(场馆设施设计手册)”,刘辉介绍说,这本手册的1.0版本于2018年3月完成,目前已经更新至5.0版本,“冬奥会开幕时,应该要更新到7.0版的最终版本,要细化到每一个房间都是供谁使用,有几个桌椅、网线和电线怎么安装等。”刘辉告诉记者,相比其他体育赛事,奥运会、冬奥会的举办目标不仅在于场上的比赛,还肩负着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在这方面,每一个场馆就是重要的载体,“我们要在竞赛场馆里,把比赛和其他愿景都完成,比赛是核心,同时也要超越体育,因此场馆的筹备工作也涉及到形象景观、体育展示、颁奖典礼等文化内容,以及市场、赞助商服务、特许经营等社会经济发展内容。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本报记者 赵晓松/文 饶强/摄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