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割裂”比赛?中国足协要求提升判罚效率

据了解,鉴于判罚存有争议,中国足协裁委会评议组赛后当晚对此次判罚进行了评议。傅明在作出判罚后,当值视频

  中超联赛前3轮累计打进78球 视频助理裁判技术频繁介入引争议
  VAR“割裂”比赛?足协要求提升判罚效率

  8月5日,河南建业VS广州富力,裁判观看VAR

  在已结束的新赛季中超联赛前3轮角逐中,16支球队累计打进78球。但梅花间竹般进球的背后,一些问题似乎正在给中超观赏性打折扣。这其中,不得不提到VAR(视频助理裁判技术)的频繁介入,客观上造成比赛“割裂”。

  补时过长 净比赛时间明显减少

VAR“割裂”比赛?中国足协要求提升判罚效率

 

  在已经战罢的中超联赛前3轮比赛中,除第2轮鲁能与苏宁比赛互交白卷外,其余比赛均有进球。3轮累计78粒进球,这意味着中超并未因延迟开赛而失去竞争的光彩。但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包括球迷在内各方对于职业足球比赛关注体验的要求更高,关注目标更趋细化。所以,除了一个个令人叫绝的世界波外,很多人也都把关注焦点集中在一些其他目标上,比如场地、裁判判罚等。

  说起新赛季中超联赛的裁判判罚,就不得不重提“净比赛时间”这个概念。由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本赛季中超前3轮场均净比赛时间为50分32秒,较上赛季同期52分29秒有了明显减幅。在本轮比赛中,除河南建业与广州富力净比赛时间超过60分钟外,也只有北京中赫国安与天津泰达、广州恒大与深圳佳兆业的净比赛时间超过50分钟。其余比赛中,河北华夏幸福与重庆当代的净比赛时间竟仅有42分49秒,不足常规90分钟比赛时间的一半。而当场比赛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幕,无疑是终场前第4官员举牌示意“下半时补时10分钟”。

  如果说“补时10分钟”反常,那么在本赛季中超联赛相当一部分比赛中,特别是各场比赛下半场,“补时5分钟左右”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刨去由因球员伤病等因素引发的补时外,VAR频繁介入亦是补时过长的主要原因。对此,外界提出了疑问,甚至有参赛队、足球界人士及媒体对中超裁判员执法过程中“过度依赖VAR”提出了批评。

  启用频繁 VAR难免“大材小用”

  事实上,中国足协在引入、推行VAR技术过程中,一直严格遵循国际足联的有关规则或精神要求。规则显示,比赛当值主裁只有在4种情形下才可启动VAR程序。这4种情形分别是:进球;点球判罚;直接出示红牌的判罚(如严重犯规或暴力行为所致);判罚对象有误(须纠正)。执法中超联赛的裁判员也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应否启用VAR技术。

  不过,在中超联赛前3轮实际判罚工作过程中,仍有个别裁判员受跑位、视角等因素影响,对具体案例发生的位置、内容产生误判。比如有些一般性质的犯规地点发生在禁区外,那么启用VAR技术就不合规矩。另外,有部分裁判包括助理裁判对于存在争议的或者疑似“越位、禁区手球”犯规,出现了“第一判断迟疑”,从而造成对VAR介入的依赖。

  对此问题,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负责人,前意大利著名“光头裁判”科里纳在上月的一次国际足球论坛上明确表态,“VAR的介入旨在辅助裁判员提升判罚的准确率。国际足联对裁判员执法水平的评判主要依据是他们对具体案例判罚的第一反应(裁判员人为判罚)。”由此不难判断,一旦中超裁判员过分依赖VAR介入进行判罚,那么同样会对其执法考评造成不利影响。

  分析原因 缺少演练且机位受限

  从前3轮比赛情况看,中超联赛大部分裁判员的工作积极,判罚准确。至于VAR介入时间过长,实际还与一些客观因素不可抗力有关。例如,按照中超联赛裁判工作的具体安排,每场比赛共有6名裁判员参与执法。分别是1名主裁判、1名第4官员、2名助理裁判员、1名视频助理裁判员、1名附加(助理)视频助理裁判员。而除此之外,为确保VAR技术操作得当,中国足协还特邀“鹰眼公司”专业人员(每场1名)来协助中超联赛VAR运用工作。

  受疫情影响,中超联赛开赛前,参与执法的各裁判员大多守在各自属地城市“备战”,而经过培训上岗的VAR裁判员及“鹰眼公司”操作员恰恰也因此而缺少季前实践演练,部分缺乏实战演练的操作员“心慌、手慢”,造成VAR的“延判”,比赛中断时间被拉长在所难免。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部分赛区赛场摄像机位设置受限,有时会造成VAR介入目标案例图像角度不理想、画面内容有限,不足以构成裁判员判罚的确凿依据,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判罚的迟缓。

  针对中超前3轮赛事出现了各类裁判判罚问题,中国足协裁判部门赛后已经组织专人召开专题会议,并在第4轮比赛开赛前,对两赛区所有执法裁判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判罚工作的要求,并责成各裁判员,包括VAR操作人员尽可能加快VAR介入的操作速率,从而提升判罚效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