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47年后,李小龙依然改变着世界

他所执导的李小龙纪录片6月在ESPN上映,其聚焦的,正是李小龙成名前作为亚裔美国人对于彼时种族偏见的抗争。”

李小龙的墓志铭。

李小龙的墓志铭。

  “你的启迪会继续指引我们走向个人的解放。”

  这句写在李小龙坟前的英文墓志铭,不但描绘了他一闪即逝的一生,更在李小龙离开整整47年后的今天,仍旧延续着讲述。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的人生走向终点。

  一周后,他的电影《龙争虎斗》首映,这部制作费用几十万美元的功夫电影,最终票房超过了2亿美元,也让Bruce Lee 和他的中国功夫真正进军国际大银幕,虽然那时他已不在人世。

  事实上,如今他享有的声誉与崇敬,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他离开后的岁月里逐步累积起来。

  作为武术家的李小龙,被美国人称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UFC总裁达纳·怀特更是视其为综合格斗之父。

李小龙出席了1967年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并进行了表演。

李小龙出席了1967年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并进行了表演。

  英语中“kung fu”一词,正是由李小龙提出,并在后来写入英文字典的。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也是最响亮的名片。

  早年在美国时期,他曾与美国空手道之父埃德-帕克切磋,正是在后者的介绍下,李小龙得以在长堤空手道锦标赛受邀作为嘉宾,并一鸣惊人。

  此外,李小龙与美国柔术大师威利-杰伊、泛美柔道冠军海沃德-西岗、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峻九都有过交流,兼收并蓄的同时,也让中国武术被人所熟知。

  有一种说法:“国外以为在中国人人都会功夫,那是因为在国外人人都认识李小龙。”

  如此,他对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为了做到这些,他选择了拳拳到肉,身体力行的方式。

李小龙介绍截拳道。

李小龙介绍截拳道。

  但实际上,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未完全成型,而是经其武道哲学的引导下,在后世逐渐衍生发展。

  他的影视作品,也是在后来,才被更多人广泛追捧。

  这或许与他32岁便英年早逝有关,但李小龙带来的改变却一直在发生着,因时代永远召唤着英雄。而他作为英雄的存在,远不止在武术招法与电影票房。

  在李小龙离世后的第47年,种族平权的浪潮再度席卷美国甚至蔓延至世界范围,一如他所经历的那些岁月。

  于是,人们随之把追随的目光越过了荧幕上翻腾的角色,跨过演武场地中凌厉的身影,投向了流星升腾背后的轨迹,便发现那一记熟悉的尖利怒吼显得更加响亮。

  李小龙短暂的人生,就是一段对抗种族偏见的历程。

李小龙试镜画面。

李小龙试镜画面。

  1959年—1970年期间,美国平权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1963年肯尼迪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杀,种族平权运动被推向了顶峰。

  这段时间,恰是李小龙在美国求学、办武馆、拍电影的时间。

  在武学理念上崇尚摒弃门户之见,兼收并蓄的李小龙,不仅博览各家之长,还在传播武学的过程中广收门徒,打破了封闭的传承模式。

  也因此,大量不分种族,不分性别的人群都聚集在李小龙门下,他们领略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更领会了他海纳百川的武术哲学和自由思想。

  而他闯荡好莱坞的轨迹则更具英雄色彩。

  早在1966年,李小龙出演了好莱坞电视剧《青蜂侠》中加藤一角,并凭借剧中的表现展露头角。

李小龙在电视剧《青蜂侠》中。

李小龙在电视剧《青蜂侠》中。

  当年,野心勃勃的李小龙曾写下这样的话:“从1970年开始,我会扬名世界。从那以后,直到1980年底,我会赚到1000万美金以上的财富。然后,我将随心所欲地生活,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但事情远没有像他预想的那般进展,他所遇到的挑战,远比电影中的反派来的强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