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题:疫情之下,体育产业危中带机
新华社记者王春燕、林德韧、杨帆
即将过去的2020年,对体育产业而言是五味杂陈的一年,既是突如其来的“急刹车”,也是求新求变的“转折点”;既有跌至谷底的苦涩,也有触底反弹的惊喜。展望2021年,积极创新、拥抱科技、加速融合、刺激消费……体育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暂停,突如其来
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前,体育产业正行驶在稳步增长的快车道上。数据显示,2015至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15.9%,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4%,并在2018年实现了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这两个关键指标。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体育产业遭受到史无前例的严重冲击,更注重线下体验和参与互动的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服务业遭遇重创。
江苏省体育局发布的《2020年江苏体育产业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研的116家体育场馆平均停业近三个月,125家健身与培训企业平均停业三个半月,39家赛事运营企业平均停业三个月以上,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平均停业约一个半月。
河北省崇礼区的7家滑雪场今年年初全部暂停开放,3月下旬才开始恢复营业。太舞滑雪小镇副总裁聂宁宁坦言,这是开业以来遇到的最大危机,“1月18日前,太舞运营收入实现了高速增长,日均收入达到2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0%。但‘好日子’没过几天,就遭受‘断崖式’损失,运营收入和人次遭遇冰点,但各种维护成本又非常高,企业压力巨大。”
专营室外智能健身器材的河北廊坊夏垫佳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镇玮说,企业3月初就正式复工,但由于不少全民健身工程停工、国际订单延期或取消,公司经营一度降到冰点。
机遇,蕴藏其中
尽管体育产业整体遭遇重创,但体育用品业还是呈现逆势增长的亮点。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措施,支持体育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平稳后,多地因地制宜进行政策创新,促进体育消费。体育消费券的发放,有效拉动体育消费市场快速复苏。
今年9月发布的《2020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居家期间的健身行为、体育用品相关消费均有明显提升,疫情期间持续保持健身参与率达到93%,体育用品消费率达到65%,平均消费金额1972元。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1月至5月,家用健身器材行业的总利润达到6.1亿元,同比增长50%。
上海市体育局发布的《关于全力支持本市体育企业抗疫情稳发展通知》,提出减免房屋租金、给予赛事企业补贴等12项措施。崇礼区也出台减免税费、对水电费进行补贴等7项具体措施,帮助滑雪场渡过难关,各大滑雪场也积极开拓夏季市场,寻找转机。
7月以来,太舞滑雪场先后举办针对家庭、健身人群的斯巴达勇士赛,针对越野跑人群的崇礼168越野跑、太舞崇礼之巅越野跑,针对年轻人群的迷笛音乐季,针对度假客群的国庆活动。
聂宁宁说,虽然今夏运营时间比往年少了三个月,但夏季营收已基本与去年持平。10月30日新雪季开业以来,11月的人次和营收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原本12月以后才会出现的“周末一房难求”现象,在雪季初就出现了,“一切都在有序进行中,相信新雪季一定可以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正在运转的设备、整装待发的成品、步履匆匆的工人……夏垫佳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里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刘镇玮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公司订单不断,已经连续加班加点两个多月了。
“疫情之后,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都在有意识地加强健身,特别是《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新希望。”刘镇玮说。
创新,指明前路
在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看来,“创新”是“十三五”以来中国体育产业呈现的最主要特征。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激活强大动能,正是源于以政策引领、消费升级、全面转型的多维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更要聚焦和贯穿“创新”这一核心。
体育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正在不断完善创新,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正在加强,体育消费理念也在日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