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秒钟”的梦魇和一辈子的冰球梦

从国家女子冰球队前队长到北京青少年女子冰球队主教练,张晶希望让更多女孩走上冰场。张晶供图 如果人的泪腺有

  “6秒钟”的梦魇和一辈子的冰球梦

“6秒钟”的梦魇和一辈子的冰球梦

  从国家女子冰球队前队长到北京青少年女子冰球队主教练张晶希望让更多女孩走上冰场。张晶供图

“6秒钟”的梦魇和一辈子的冰球梦

  张晶率北京队在二青会上取得佳绩。张晶供图

  如果人的泪腺有个阀门,2004年11月14日的不眠之夜就是不会生锈的开关,即便过了16年,仍能轻易操控着张晶的眼泪。

  “那天是我们中国女子冰球队冲击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最后一场资格赛,也是我作为运动员第3次向奥运会发起冲击。”这是国家女子冰球队前队长张晶“不能提”的一场比赛。因为最后时刻的“黑色6秒钟”,近在咫尺的奥运会瞬间变得远在天边。每次忆起,这位眉骨被撞开都“意识不到”的冰球女将眼眶里就会迅速涌起泪水,仓促得总让她的手处于寻找纸巾的慌乱中,无论在人来人往的咖啡厅还是北京冬奥组委搭建的宣讲台。

  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女子冰球被列入正式的冬奥会项目,中国队取得第4名,成为目前中国女子冰球项目最好的成绩。可赛场上的佳绩很难抵得过现实——当时我国的冰球主要在东北地区开展,开销大、不易出成绩,冰球成为各地主管部门裁减的优先项目。这一上世纪80年代还兴盛的项目在十几年间便迅速收紧,可供选择的队员十分有限。“我们刚有外教时,他不相信我们只有20多人,后来把能拉来的人都拉来了,也就40多人。”张晶记得,长野冬奥会后,一批老队员离队,新老交替带来的窘困空前,到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时,曾离奥运奖牌“那么近”的中国女子冰球队仅获得第七名。落差之下,“一撮人坚持顶着,就为了4年后再上一次奥运会赛场”。

  冲击2006年都灵冬奥会资格的最后一场较量是面对瑞士队。此前,中国队先后战胜了法国队和挪威队,并以净胜球的优势力压瑞士队,位列小组第一。这场,她们只要打平对手即可进军都灵。

  中国队在本组中世界排名最高,并且在2004年世锦赛中曾以6∶3战胜过瑞士队。“这场比赛我们充满了信心,可比赛并不像预想的那样。”张晶眉头紧皱,攒着不甘和不解。比赛最后时刻,双方战成2∶2平,当中国队员都觉得出线已成定局时,意外出现了:离比赛结束还剩4秒钟,场上出现了死球,裁判吹哨了,可场外计时裁判没有停表,“就在我们欢呼胜利的时候,瑞士队教练提出质疑,经过商议,裁判把时间倒拨回去10秒。”张晶没想到,重新开球后,瑞士队克劳蒂亚立马远射破门,把比分定格为3∶2,“我们输了,我们失去了冬奥会的入场券”。有人失声痛哭,有人质疑裁判,有人呆坐在冰上默默流泪,张晶的脑子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大屏上那刺眼的比分,不敢相信这几秒钟发生的变局,“我被伤透了”。

  赛后,中国队主教练保罗对最后时刻的计时提出异议:“其实应该退回4秒,但裁判却退回了10秒。中国队就输在这错误的6秒钟里。”正是这6秒,中国女子冰球队一脚踩空,从大喜跌入大悲,梦想破碎得“毫无征兆”,碎片散在张晶心底无法清扫。从12岁开始打冰球起,张晶从没想过离开,“这是第一次想离开了”。

  2007年,她作出了所有人都不理解的一个决定,放弃留在专业队当教练的机会,赴北京到业余俱乐部做起了青少年的基础培训。“你不能扔了铁饭碗。”张晶记得,无数人跟她强调她“饭碗”里的一切:固定工资、医保、养老……“尤其对女同志,稳定最重要”。但在她的世界里,“我可以不确定很多事,但很确定没有多少人知道冰球,我只想作出点儿改变,尤其是孩子,女孩子。”她记得,“那时中国女子冰球注册人员不过100人,国际上的那些冰球强国注册人数都是几千人、上万人,远远超越我们。”她很清楚,想从“第四名”走上领奖台可不是一步之遥,“只靠少数人太难了”。

  张晶自认“从来不是一个果断的人”,但在这件事情上,她非常果断,“冰球确实让我更加勇敢”。可勇敢不等于莽撞,即便做青少年培训,东北也比北京更具群众基础,“当时,东北打冰球的孩子大多想直接进入专业队,但我想找一条不同的路径,希望教育跟体育能同步发展”。她至今对上世纪90年代去加拿大高校里打友谊赛印象深刻,专业啦啦队、观众山呼海啸、举着五星红旗来助威的华人,“对手水平很高,更让人惊讶的是,她们依然在上学。”此后,每逢有出国比赛的机会,她总会找中国观众问当地冰球的状况,“每个学校里都有几支不同水平的队伍,冰场里很多那么点儿的孩子”。她用手比了个到大腿的高度,“我12岁以前都不知道冰球是什么”。

猜你喜欢